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
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,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,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。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、消費、出口三駕馬車,供給側則有勞動力、土地、資本、制度創造、創新等要素。
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,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,矯正要素配置扭曲,擴大有效供給,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,提高全要素生產率,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,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。
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改的是體制、調的是結構、變的是企業。改革種種的政策措施最終都要落到企業上來,改革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經營效益的提升上,以及市場供求關系的改善上。只有企業經營狀況改善了,產品總體適銷對路了,品牌價值提升了,市場環境改善了,改革才能成功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各類企業應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。
企業供給側改革怎么做?首先是品牌思維方式要轉變。
截至2017年11月末,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12.5億戶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116億戶。互聯網信息化帶來商業模式消費方式的巨變,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隨時發生變化:改革開放40年,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人均收入提升,消費方式已經從最初的生存型發展到享受型,居民生活消費方式、消費觀念不斷改變。
所有這些變化,促使企業發展要放眼全國市場,具備全球視野,無論大小企業,要置身于全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去思考。盡管我們的產品主要市場可能僅在某些區域市場,同樣要站在全國市場的高度思考,研究企業所處行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發展的現狀和趨勢,以及可能引發變化的政策、市場、消費因素,為企業發展之路把好脈。